【历史】探学理浙江非遗总第4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中国属性

  1

  以人民为心的理念与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的主人是人民,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心,传承的主体也是人民。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是把人民日常生活的美好事物发现出,以文化遗的名义让它们永远传承下去,代代乐享。普通人的生活内容成为公的文化遗,与其说是因为它们的精美达到了审美上的特殊地位,不如说是因为它们所承载的价值情感技艺记忆想象对于人民的代表性。它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受尊重被欣赏,实际上是普通人被尊重被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在的蓬勃发展,得力于人民对互相尊重与欣赏的迫切需要。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在受欢迎得民心的根本原因。

  对于现代家,尤其是和政体的家,应该是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保证大多数的普通人在价值观上受尊重并因此在人格上受到肯定。可是的现代化工程由五四新文化运动选择了文化建设方向,也就是通过引进或创造性引进外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在这个大方向上,民众的传统生活文化在总体上被视为是落后的,并被大量界定为封建迷信3。以此而论,传统的民要经过现代文化的改造才能够成为现代家的合格公民。民间文学在形式上可以被借鉴,在内容上需要经过整理提高,才能够符合新时代的需要;民俗是移风易俗的对象;民间工艺受现代工业美学的冲击也需要创新挽救。所以,通常说,民间文化本身不能得到完全的肯定,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在很多情况下是政治和思想批评的对象。得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普通人因其自身文化而更受尊重,这在现代家建设过程是一项十分可贵的进步。

  以现代历史脉络而论,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其实是一场新的文化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纠正现代早期就形成的在文化上否定普通民众的偏颇。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在全范围内把地方的民间的民族的文化从它们对于特定人民的代表性出发而纳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代表作名录,以正式的形式予以肯定,列为公遗,由家和社会同承诺予以完整保护。这个时候,它们作为自身独有的文化就有了充分的价值。这是比现代历史上任何其他时期都进步的做法。人民的文化形式及其承载的价值观被法定的程序予以肯定,这是人民因自身文化而受到尊重的标志性事件,在法理和政治上解决了和现代建设的一个根本难题。

  2

  体制机制的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实践由一系列体制和机制的探索创新所构成,包括一支持性的法律和保障制度法律法规体系和财政制度;二主导性的领导和管理体系部际联席会议文化和旅游部主管部门和保护心的机构设置;三专业性的工作体系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家级非物质文化遗生性保护示范基地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训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四公性的社会动员与民众参与的传播体系文化遗日我们的节日博览会传基地与心非遗进校园等。

  我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法制建设成绩突出,符合际规范,符合现代家治理的理念理想。在际公约层面,依法加入联合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联合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在法层面,华人民和非物质文化遗法在2011年由全人大常委会通过并由家主席签署实施,迄今绝大多数省区市已经由本级人大颁布了该法的实施条例。有公约精神和家大法为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各种具体工作专门政策权利义的规范都有了理据和法源。从家层面到基层的法规比较健全,专门项目和具体工作都能够依据法规建章立制,文化部门依法立项,财政部门依法拨款。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保护事业规模的扩大,财政拨款也一直在稳定增长。

  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是由公政策支持的文化事业,政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必定发挥关键作用。根据华人民和非物质文化遗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第一条原则就是政府主导。其巨大的资源利用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是它的行政体制优势的反映。而工作体系则兼顾了管理功能和业指导功能,前者由政府部门相关的司处科组成,后者由作为事业单位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心组成;管理功能又兼顾了跨部门的横向组合和文化部门的垂直指导;业指导功能则兼备保护心的日常服能力和专家委员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体制机制的有效运转依赖一个领导力专业性和事业心兼备的保护队伍。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处干部王淼十多年奉献于非物质文化遗保护事业,在生病期间每天依靠轮椅上班,他说,我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医疗4。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热爱与投入在全数万非物质文化遗工作者是极具代表性的。

  非物质文化遗保护需要各创设自己的工作对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创设了具有特色的四级保护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文化生态保护区生性保护示范基地研培计划实施体系。这些工作对象自成一体,又具有密切联系。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基础工作是建立扩充并维护内的四级代表作名录和联合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的入选项目。与此配套,我相应地建立了包括代表性项目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四级名录体系,确保以项目为心的工作和以人为心的工作能够配套展开。文化生态保护区在设计和实施上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在一个保护区内,需要把生态特性物质文化遗与非物质文化遗整合为一体;在全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分布上,要全面体现文化在生生活方式民族区域和类型的丰富性,例如,既要有农耕文化以及农耕文化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代表,也要有牧业文化海洋文化的代表。

  3

  公约精神与情结合

  的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既是一个不断学加强研究正确理解公约精神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加强试验充分发挥情优势的过程。的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经历了公约精神与情从初步结合到不断由创新项目提升结合水的过程。

  公约明确推荐的一项具体工作是建立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代表性项目的名录。办公厅2005年发布启动全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通知,相应地确定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代表作名录建设工作,并成立了相关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由政府部门专家委员会保护心传承人群公众等构成保护的主体和参与方,传承与传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两个着力点。2011年颁布的华人民和非物质文化遗法第三条把保护界定为对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等措施。这些界定反映了2011年之前一个时期的认识。

  最这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工作的领导部门和学术圈加强了对于公约精神的研究,对其有了更完整的认识,提出了新的保护理念。公约所建议的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措施有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公约精神的完整认识,另一方面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再上新台阶的需要迈入以传承和振兴为主导的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在前期注重普查立项传承和传播的基础上,开始更全面地采取公约所建议的措施,其,立档保存的措施由对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程和对代表性项目的全面记录工程所充分吸收;宣传弘扬与传承的措施由非物质文化遗司大力开展的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训计划5所生动体现;振兴的措施由传统工艺振兴计划6所强力推行。这些项目的实施既能够完善前一阶段的基础性工作,又能够追求在新阶段提升传承能力振兴项目活力的新目标。至此,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经过不同时期的优先工作和重点工作的调整,形成了一个既代表对于公约精神的完整理解,又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案,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的传承传播,也有益于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

  文化领域的现代治理

  的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是一项体量巨大的文化事业,也是政府商业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地方社会都在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公事。它由多主体合作所开创,其的主导力量是政府领导制度创设资源投入专业创新专家队伍对保护工作的方式方法的设计对项目实施的专业评审社会参与作为实践主体传承主体贡献者和受益方。它从不是单纯的文化遗事,而是不断改善提高现代家治理的整体改革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项目设计与实施既要解决专业性的问题,也要解决和家治理的体制建设机制培育的兼容性问题。

  的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全面开创了文化领域的现代治理。其最基本工作是通过专家在民间发掘文化并认定其遗价值,然后经过传承人群同意而向文旅主管机构提出申请,主管机构组织专家对申请进行专业评价后选出推荐项目,最后经过行政程序命名为法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代表作。与其他文化事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是多主体精诚合作才能够成功开展的公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涉及四级名录体系的数万项目,它们的生与保护是多方持续合作的物。首先是文旅主管机构与多学科学者群体的合作,同制定申报评定规则;其次是文旅主管机构专家委员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群的合作,把民间的各项文化现象发现出,形成申报文件,经过专家独立评审和行政认定,确立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代表性项目,再由从县级政府到的公布而进入法定名录。后续的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传所运作非遗进校园项目参加展览展演,涉及到各种公司或非营利机构学校以及媒体的组织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概念的引入与所在地发展,不仅为我的文化遗增加了新对象,也为我的公文化增加了新项目,而且催生了我在文化领域的新体制新机制。其,最核心的是形成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同时满足不同主体需要的公文化创新与管理模式,在文化领域以成功的范例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家治理的经验。这些年治理概念大热,好像什么都要与这个热门概念牵扯或攀附上。其实,符合多主体多目标并在过程达成识实现同目标的治理是少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工作催生的文化治理创新是现代治理提升的重要指标。

  文化领域的这种多主体治理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经验积累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改进的过程。启动初期,政府主导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保护工作走上常轨之后,非物质文化遗社区传承人群的主动性更受重视,因而着力于他们的能力建设的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训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重大项目成为保护工作的重心。后续还会不断有新的治理创新涌现。

  5

  全面介入社会经济发展

  的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完成了从一个文化项目演变为一场社会运动7,从一件专门的文化工作演化为全面介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保护不仅是一项需要财政资金投入的公益,也是一项能够带社会效益的事业和经济利益的业。非物质文化遗已经在区域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融入和包容性发展扶贫减灾等事关计民生的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经能够在业发展增加就业增加收入等方面使传承人群受益,使广大民众受惠。

  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正在与全面实现家现代化的各种方针措施相结合。2016年2月22日,关于印发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发〔2016〕15号指出实施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加强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传承,推动更多非药物医诊疗技术列入联合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名录和家级非物质文化遗名录,使更多古代医典籍进入世界记忆名录。2016年11月23日,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发〔2016〕64号指出依托当地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并受益的传统文化展示表演与体验活动等乡村文化旅游。开展非物质文化遗生性保护,鼓励民族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和品生销售。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成为以大文化助推扶贫战略的重点和亮点。2016年初,贵州省印发了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在黔南州,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返回当地培训新的学员带动就业人数8992人,每家企业均带动就业人数约47人,实现带动就业人员年人均收入2.18万元。2016年12月7日,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发〔2016〕70号指出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2016年12月24日,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发〔2016〕79号指出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集聚区整体性保护,支持民族地区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积极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生性保护,命名一批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生性保护示范基地。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濒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保护力度。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名录项目的保护以及以非物质文化遗为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已经在山西浙江山等省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占据一席之地。在传统村落保护以及历史名城名镇和历史街区的保护也已经受到充分的重视。在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和潜力在几年也逐渐得到认识。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保护与传承,有助于提升城市发展的人文内涵,促进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承与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惠及人群广泛。2014年3月,印发了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注重在旧城改造保护历史文化遗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同时强调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当年我第九个文化遗日6月14日的主题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将我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工作带入到一个与城镇化和谐同行的崭新阶段。2014年6月17日,文化部在北京主办城镇化进程的非物质文化遗保护论坛,会议形成识,在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要注意保留非物质文化遗的标志物,让其有机嵌入当代社会生活体系。全各地也涌现出一批像武汉江欣苑社区这样的在城镇化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的优秀社区。

  非物质文化遗是城市社区文化享的重要资源,城市人口的多样性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所代表的文化多样性不应该是区隔新老市民的障碍,而应该是沟通新老市民的桥梁。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华人民和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提出建设包容性城市。包容性发展必然意味着要积极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而非物质文化遗的传承传播与振兴,可以使新老市民通过享而生认同和融合。例如,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民歌艺术花儿成为城市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农民工把农村的花儿带进了城市,拓展了花儿演唱的地域,使原本生长在山野的花儿在繁华的城市有了一席之地,兰州市七里河区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二届石佛沟花儿演唱会。在陕北延安榆林山西柳林等地大大的城市广场上,经常活跃着人们跳秧歌的身影,吸引着新老市民参加,在文化生活上让其融合在一起。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在不只是一项单纯的文化工作,而是全面融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全局的战略性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保护虽然是际社会的同事业,由际社会认同的理念和工作方法所支持,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实践获得成功,是因为它能够回应现代历史的需要,能够满足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当下要求。我们从2000年前后开始参与其事,以大量的投入和广泛的动员催生了众多的创新项目,既考虑到公约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属性。

  上述五点只是丰富非物质文化遗的属性的几个代表。希望我们的初步发掘能够引起学界对于这个议题的讨论兴趣,以利于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实践得出更为系统的学理认识。

   参考文献

  1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实践与经验J.民间文化论坛,201741724;以及高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公约的精神构成与实践J.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5663.

  2 高丙.作为公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J.文艺研究,200827783.

  3 宋红娟.迷信概念的发生学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工作一个难题的探讨J.思想战线,20093106111.

  4 2018年1月25日,王淼在北京举行的2017年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上的视频发言。

  5 2015年7月1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司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心发布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训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试点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和传承能力,提高传统工艺设计制作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融入现代生活。

  6 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于2017年3月24日由办公厅印发。

  7 高丙.的非物质文化遗保护与文化革命的终结J.开放时代,20135143.